這本書的作者:莫欣‧哈密,1971年生,看到這四個數字,很意外,因為這是我出生的年代。這已經不是很年輕的年紀了,但對於寫出這本書的這件事,我真的心生敬佩。尤其是政治、戰爭,民族和國際這樣的議題,這要對自己的國家有很深的認同、很深的瞭解。我對生活了三十幾年的這塊土地,對我自己的國家,有多深的瞭解?多深的情感?真的要說,我可能沒辦法用太多太具體的文字來表達。

這部小說是在911事件後經過多次修稿潤飾完成的。初稿的寫作和911事件並無關連,而因為911的發生,莫欣對於所謂恐佈份子,和所謂受害者--美國這個國家,寫出了另一種不同於一般的觀點。

成吉思→本書的主角,一個巴基斯坦的年輕人,以他在美國求學優異的成績為傲,也以他能找到一個人人稱羨的工作為傲,因為他是巴基斯坦人,因為他在美國。(附帶一提,成吉思這個名字,就是我們在歷史裡讀到的成吉思汗,李有成先生在導讀中說到,成吉思在南亞一帶是相當普通的男性名字。)

然而從911恐佈攻擊事件後,他的世界變了,當然他巴基斯坦人的身份,讓他在美國變成了尷尬的角色,不管他的表現如何優異,仍然會受到很多質疑的眼光。

在911之後,成吉思刻意的蓄了鬍子,而那個鬍子卻正是讓美國人相當介意的恐佈標幟。即使主管多麼善意的勸告,他仍是執意將鬍子留在臉上,在我的解讀,這也是他為自己國家表達不平的方式。

整本書都用獨白的方式進行,而那位成吉思敘述故事的對象--美國陌生人,從頭到尾都沒聲音,只有許多動作回應上的描述;很像桑多‧馬芮的「偽裝成愛情的獨白」這本書的形態(這是更龐大的獨白了)。獨白式的小說很具有想像的空間,閱讀時彷彿自己就是傾聽成吉思敘事的對象。

成吉思從一開始進入美國求學、求職,進入職場後優異的表現談起,當中充滿了自我肯定的驕傲;當敘述進行到911攻擊事件後,成吉思的情緒明顯激昂了起來,也就是911事件後,成吉思對美國的崇拜轉變成了仇恨。應該說,是愛恨交織吧。

最後的結局充滿了詭譎的想像,光是思考可能的發展,我就有好幾種想像的版本,這也是獨白的有趣之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