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白石一文
譯者:王蘊潔
出版:皇冠文化 2008年5月6日







這本書,是由五篇中、長篇小說集結而成。

我很喜歡第一篇,致二十年後的我。

一個離婚的女人,因為20年前學生時代的一篇作文,「寫給二十年後的自己的一封信」,而重新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。

因為年輕時那份自信的幸福,而鼓舞了離婚後茫然失序的岬。可能再次帶給岬幸福的安西,說了一段話,正是幸福的真諦,也是我一直期許自己的。『人無法奢求別人帶給自己幸福,也不可能只有自己幸福,唯一能夠做到的,就是為他人帶來幸福。』

一味的追求幸福,其實是很空虛的。因為一直得不到想要的幸福,所以一直一直的追求,即使追求到了旁人都以為的幸福,自己卻還不知道。

我曾經對單身的好友說過,如果妳覺得找個人結婚,或交個男朋友,就不會寂寞,那妳一定會失望。因為獨自一個人時,感到孤獨是痛苦的,那二個人的時候,那份痛苦也不會減少,而是加倍的。

可以讓自己感到不孤獨的,絕不是另一個人,而是自己。

另外喜歡的是第三篇,達爾文進化論

知佳的父親在壯年外遇,而當時國三的知佳,鼓起勇氣直接去找父親的情婦談判,要求對方和父親分手。父親果然如願結束了不倫之戀,但也在一年後因病去世。而多年後,知佳成了另一段不倫之戀的女主角,成了英一的情婦,諷刺的是,英一就讀國二的女兒,也找上門來,要求知佳和父親分手。

這明明是很肥皂劇的情節,但白石一文寫來,卻一點也沒有俗氣的味道。知佳和英一在肉體上的契合,是情感維繫最重要的部分。英一的論點,很男人:對人類這種動物而言,肌膚的接觸尤其重要,如果長期缺乏肌膚接觸,絕對會生病。人不是因為有愛才有肌膚的接觸,而是因為人需要愛情這種類似黏著劑的東西,才可以有肌膚之親。

對照知佳父母外遇的情節,的確是這樣沒錯。知佳父母常年分房,早已沒有肌膚之親,父親有外遇,在成年之後的知佳看來,是自然不過的事情。這不是知佳因為自己成為情婦而脫罪的想法,而是當年是以女兒的角度看待的事情,現在是以成人的愛情的角度。

人本來就是動物,究竟是因性而愛,或因愛而性?這一點其實只是無謂的爭辯罷了。英一的論點沒有錯,若少了肌膚之親,愛情會變得空虛而乏味,但若愛情中只剩肌膚之親呢?那絕對不會讓愛情變得更為濃烈吧。

白石一文在後記裡寫道,藉由這五篇小說想表達的東西,就是
「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不確定性中隱藏著肉眼看不到事物的確定性,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不確定性,保證了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確定性。」

即使這個世界看似無可救藥,但仍然是一個完美的世界。

人活著,在有限的短暫人生旅程中尋找的唯一問題—自我到底是什麼?就連愛情,也是人們為了了解自己,所靈活運用的暫時手段。白石一文這麼說道。

如果無法認真的面對『自我到底是什麼』,就無法真正愛他人。不了解自己,或是不想要了解自己的人,可以毫不在乎的傷害他人。

自我,到底是什麼?從白石一文的文章看來,自我無處不在。我很認同白石一文所說,愛情是人們為了了解自己,所靈活運用的暫時手段。說到底,再怎麼轟轟烈烈、非對方不可的愛情,最終,最重要的還是自己,最重要的是自己想獲得的那一份愛。即使為了愛而犧牲,那也是為了成就自己追求愛的境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ne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