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讀完「為什麼孩子要上學」這本書後,我寫下了一封信,給17年後的自己,是自我的對話,也是一個宣示,一個承諾。
這本書在2002年就出版了,而我知道這本書,是在今年聽了一場柯華葳教授的親子講座之後。雖
然一直很喜歡看書,但是所謂的閱讀,卻是生了女兒小蕃茄以後,才真正的開始。
這本書的日文原名是「自分の木」の下で-自己的樹下。大江先生的祖母告訴兒時的他,每個人
都有一顆自己的樹,找到這顆樹時,可能會遇見老了以後的自己呢…大江的祖母這樣說著。
大江健三郎透過了生命的回顧,去省思在兒童的成長歷程中,大人究竟應該給予些什麼。在文章
中可以窺見,大江對於母親的教育方式,是有比較多的認同,而對於父親威權式的教育,則是具
有些許反抗的意味。以台灣的家庭教育模式而言,母親的確是在孩子的教育中,扮演了較重要也
影響較深遠的角色,父親,似乎只是威權的建立。
小蕃茄的出現,讓我和心裡的另一個自己有了連結,我開始清楚看見經歷過的那一段成長歲月,
那一段歲月,原來並不如以前自己所認為的,充滿欠缺及遺憾。
在還沒有小孩之前,對於父母的教育方式,我始終是不認同的;我的父母採取性別區分的方式在
教育我和弟弟,因為是女生且是老大,所以有許多的限制和責任。父親性格溫和有涵養,但對於
子女過於保護;母親則是嚴厲且不易顯露情感,對子女責罵多於鼓勵,即使長大了,仍然是以負
面的批評指責來表達關心。
現在我漸漸的看見一些正面的影響,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顧,讓我有非常重的家庭觀念。小學到國
中的階段,每天父母親都會騎著單車送新鮮的便當到校門口來,持續九年不間斷。每天晚上全家
人一起看電視泡茶吃零食,聽著爸媽和鄰居阿姨叔叔們聊著八卦,是我和弟弟最快樂的事。還有
書櫃裡到現在都還留著的,爸爸送我的故事書。在成長的歷程,這幾件事情是我記得最清楚的,
因為是最單純的快樂。
在這本書中,我印象最深刻的,是大江先生在兒時為了讓自己能夠專心的閱讀所謂艱澀的書籍,
而在大樹上用樹枝為自己搭建了一個樹屋,在旁人眼中,那是個很危險的行為,還對大江的母親
語帶指責。而大江的母親只是笑笑的回應著,但另一方面卻又默默的在樹的周圍舖滿了柔軟的土。
這樣的愛,讓我想到一句話,「不說話的影響最大」。
所以當我收到書店好友葉子及好夢轉寄的「Carol的魔法圖文書」電子報時,心中有非常震憾的
感動。Carol對二個女兒的教育,是一種生命的陪伴、分享,那正是我期許自己扮演的母親角色。
現在的環境,最重要的好像是補習教育。父母親下班後最常做的事就是趕著接送孩子去補習學才
藝;最多相處的時間,是在前往補習班的車程上;說最多的話是今天書唸完了沒?這樣積非成是
的教育之下,我對自己單純想給孩子快樂成長的理念感到懷疑。我能堅持到什麼程度?也許在很
多人眼中看來,這樣的堅持太單純也太不切實際。我的堅持並不是不讓小蕃茄補習、學才藝,而
是我希望能夠給她足夠的空間,而不是設計一個框架,規劃一條道路,以愛之名束縛她。我當然
希望她可以有很好的成績,未來有很好的發展,可以過很好的生活。但對我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未
來,而是從現在開始,到未來的那一天之前,她也能很快樂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